银行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行为被禁
时间:2024-04-13 07:44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点击:

  4月11日,记者从多家银行处获悉,为进一步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,强化银行负债内控合规管理,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于4月8日下发《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》(以下简称《倡议》),明确手工补息是对业务操作失误的勘误环节,不应异化为绕开内部定价授权、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违规行为。因此,要求银行严肃定价授权管理、规范利息支付,并要求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,最迟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。此外,要求银行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,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。

  “有些地方央行已开会通知,有些地方还没来得及开,不过都是在逐步往下推进的。我们行里目前也已经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自查工作。”一位华东地区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。

  作为金融市场核心机构的银行,其定价策略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,包括但不限于其自身的业务规模、市场定位、风控能力以及经营策略等,这些因素导致不同银行在利率定价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。

  一位银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以股份行为例解释道,其在某些地区业务相对集中,存款价格的变动对其负债成本具有显着影响。而对于那些市场份额较小、网点较少的银行,其定价策略则更加灵活,甚至可能采取高价策略以吸引资金。这种定价差异使得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股份行在定价时面临两难选择:若跟随高价策略,可能导致成本上升;若不跟随,则可能面临存款流失的风险。

  此外,银行自身的风控能力和定价策略也各不相同。在息差已经处于紧平衡或危险状态的背景下,不合理的定价策略可能导致银行利润受损,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。一些银行可能采取低价策略以量补价,但这可能扰乱市场秩序,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。而另一些银行由于管理能力较弱或反应机制不敏感,可能在已经出现亏损的情况下仍维持高价,这无疑加大了市场风险。

  “正是由于银行间差异化竞争与利率市场化趋势并存,因此尽管大方向是利率市场化,但实际操作中却需要谨慎地平衡各种因素。例如,某些银行可能因其高效的运营系统和低廉的人员成本,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;而另一些银行则凭借其卓越的风控能力和优质资产,也能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。”上述银行人士表示。

  据了解,目前行业内普遍认同的利率定价管理模式是由大型银行先行动,设定市场基调,股份制银行随后跟进,最后是城商行和其他银行。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市场扰动,避免小银行因价格优势丧失而导致资金流失,进而引发金融不稳定。

  利率定价也存在一定阶梯性。通常情况下,大型国有银行利率最低,股份制银行次之,城商行和其他小银行则相对较高。而这主要是考虑到银行的品牌效应、规模效应以及客户稳定性等因素。

  地域差异也对存款价格产生影响。在江浙、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,由于市场竞争更充分,存款价格相对较高。而在中西部或偏远地区,由于金融服务不充分和优质资产缺乏,存款价格则相对较低。

  此外,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当前利率环境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,要在市场化和差异化之间寻找到平衡。因此,需要银行自身不断加强自律、提升管理能力并不断优化定价策略。

  “尽管有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,但私下里的违规操作仍时有发生。对于这些明显违背市场机制或约定的行为,监管部门应进行及时处理,如自查、处罚或约谈等。”上述银行人士表示。

  《倡议》也指出,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以来,商业银行依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,合理确定存款利率水平,定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。但部分银行仍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,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,承诺并支付高息,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,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,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
  基于此,《倡议》要求银行应对手工补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,明确审批要件和流程,上收审批权限至一级分行或更高层级。坚决压实业务条线、风险控制、营运及账簿管理等部门责任,对倡议发布后仍违规补息的责任人员予以严肃处理。管理制度报利率自律机制秘书处备案。

  同时,《倡议》要求银行应严格规范自上而下的存款利率授权管理,确保利率定价、利息支付、核算统计等工作合规有序,将手工补息纳入监测管理范围,完善系统建设,确保补息可追溯至相应单笔业务。严禁通过事前承诺、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,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。

  《倡议》还提到,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,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。利率自律机制将违规手工补息纳入定价行为评估,对倡议发布后仍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的违规行为,在定价行为评估中予以扣分,直至一票否决,并在利率自律机制成员中进行点名通报。

 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还表示,《倡议》自发布之日起生效。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存款业务内部管理,完善存款业务内控机制,从源头上约束高息揽储非理性竞争,共同维护存款市场公平竞争秩序,积极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利率环境。

  实际上,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揽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。短期内,看似为存款量带来了显着的支撑,实则暗藏风险。

  “这一举措无疑会增加银行的成本负债,尤其在当前资产端质量下滑的背景下,息差受到严重冲击,这种依赖价格的短期策略显然不可持续。更为严重的是,过度依赖价格调整作为业务扩张的主要手段,将导致银行和员工丧失专业性,长此以往,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将荡然无存。”上述银行人士说。

  实际上,在个别时间节点,如季末、月末等关键时期,银行可能会适当调整价格以吸引资金,但这种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在存款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银行,往往都是通过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品策略,而不是仅依赖价格手段。

  王蓬博认为,银行当前普遍面临着存款负债压力增大的困境,而变相高息揽储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的稳定,还会进一步加剧银行净息差压力。因此,必须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维护正常的存款市场竞争秩序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经营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。通过优化内部管理、创新服务模式、加强风险防控等手段,银行才能实现稳健发展,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的金融服务。

 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,在整改后,整个利率市场将更趋规范,但仍需关注银行息差的可持续性。若资产端价格持续下行,存款市场或将面临新的调整。因此,应聚焦银行的核心竞争力,以稳健的经营策略应对市场变化。

  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为《经济观察报》社原创作品,版权归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所有。未经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授权,严禁转载或镜像,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。版权合作请致电:【-1260】。

  经济观察报记者华东新闻中心主要关注金融领域,重点报道银行、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。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:

(责任编辑:)

关键词:

随机推荐

联系我们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