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说会道(néng shuō huì dào)这件事可以这样理解吗?
时间:2023-07-12 13:24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点击:

  曾经去天台宗的祖庭台州游玩,参观一所极大的古老寺庙时,朋友用手比划了一下,说当年方圆多少亩地都是寺庙的产业,农民都是佃户,要给寺庙种粮交租。当时听了就感叹寺庙真有钱,搞房地产和商业有先天优势。

  但没想到,老祖宗果然聪明,寺庙的业务还不但涵盖了房地产和商业,还干起了金融行业,并开创了中国金融历史的先河。

  说到放高利贷,是有悠久的历史了。到汉朝末年,放贷借款都是商人的事情,并没有哪个专属机构来进行管理。不论家里有多少钱,都是自己存起来,钱少的用“扑满(储蓄罐)”,钱多的就挖一个地窖。

  众所周知,佛教传入中国后,深得皇室和民间大众的青睐。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,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
  梁武帝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,不但给寺庙布施大量财富,还在国内大规模兴建寺庙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南朝兴建的寺庙,岂止四百八十多,光是首都建康城,寺庙就有700多座。

  第三,寺庙收到了这些土地和财物,总不能放任不管,那就要想办法让它们增值,方法就是转租给农民或者放贷吃利息,这些收入又不用交税,于是就越来越富。

  因为寺庙是有组织的团体,基本不存在拿钱跑路的情况,所以办理存款、贷款业务比私人方便,更有信誉保障。

  很多王侯、官员、富商就愿意将多出来的钱放在寺庙用于放款。这样寺庙就有了存款和储蓄的功能,凡是放在寺庙的存款,不但保证安全,还能生利息,寺庙也可以通过放款来收取利息。

  在南北朝时期的寺庙,虽然有时候也赈济灾民,但是也抵挡不住放高利贷获利的诱惑,于是很多寺庙就开始面向社会有组织的吸储和进行规模化的放贷。

  南齐时建康的招提寺,荆州的长沙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寺和富寺,就有专门的“典质/质库”部门,专管此类金融业务,而金融从业人员,当然就是庙里的和尚了。

  当有人想要找寺庙借款时,就必须要有抵押物。如果用不动产,如房产做抵押,那么一旦无法及时还款,那么房产就归寺庙所有。

  在借款和还款的期间,借款人的房屋的产权是不变的。这和我们现在去银行办理房屋抵押贷款是不是一样的?

  如果借款人没有不动产,那么也可以用动产来抵押,如牛、珠宝,粮食、甚至是一束麻。如果借款人无法及时还款,那么抵押物就归寺庙所有。

  寺庙有了银行的金融属性,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。谁都有着急用钱的时候,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来去寺庙典当换钱应急,总比到处借钱借不到要强。

  印象中,和尚都是清静无为、五蕴皆空的,没想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金融业务居然最早是在寺庙成形的,而且一旦和官府勾结,确实对劳苦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剥削。

  古代的百姓们都知道,朝廷只要发行新货币,钱的质量不好还要以一当百来用(1枚新钱价值等同100枚旧钱),那货币就要开始贬值,通货膨胀就要开始了。

  而如今世界动荡,各种金融业务、数字经济、虚拟货币等等眼花缭乱,如果你看不清楚背后的规则,那你肯定抓不住钱,越辛苦亏的越多。

  看不懂没关系,就从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。太阳底下无新鲜事,很多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法,可能老祖宗们早都玩过了。

  ,非常有趣地基于中国钱币和金融发展的简史。一篇篇的知识和故事,让我们在感叹中思索,在思索中增加关于钱的知识。

(责任编辑:)

关键词:

随机推荐

联系我们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