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与村的对话·乡村振兴我们这样干
时间:2024-03-07 07:34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点击:

  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,本报联合安徽日报、湖南日报、浙江日报、陕西日报,以“村与村的对话·乡村振兴,我们这样干”为主题,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村庄为报道对象,讲述乡村振兴故事,推出融合报道。

  眼下,因旅游的日益火爆而着实忙了一个大年的漠河市北极村,却没有像往年一样稍作休息。民宿、饭店、游艇协会、马拉爬犁协会、村民们都在为2024年自家的发展琢磨着、计划着:扩大经营、增加项目、整饬客房、线上宣推……一件件、一桩桩准备着的和已经付诸行动的发展大计,如同春天一样,“呼”地一下就走进了渐暖的阳光里。

  经营雪人木屋民宿的史瑞娟早想着要扩建一下自家的小民宿,“七八间客房,旺季时天天客满”,她家的小院一向整洁,但规模有限。“北极村的旅游越来越热,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,市里镇里据说要出台新的规划,村里今年肯定会有大动作,可要抓住这个好机会。”史瑞娟这样打算。

  许睿锋是去年一头扎回村里的“村二代”,在大城市的电商领域耕耘多年,视野开阔,对北极村的发展极为看好。去年10月,自家长辈经营多年的“俄罗斯人家”民宿在他手上已经全面焕新、提档升级,并增加了餐饮服务,还建了个媲美一线标准的咖啡厅。

  相对于村民们各自的谋划,北极村开年的第一个大动作——“我在北极有块田”的认购在春节时就已经上线。“按亩认领、在线认购,农作物种植地点就在北极村。”漠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宏泽介绍,北极村的农田面积有限,黑龙江水加上国家5A级景区全无污染的高寒黑土,出产的豆角、西瓜等有机蔬菜水果向来质量上乘,口感浓郁味道香美。这个自去年10月开始启动的乡村振兴项目,全程都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:认领后全国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田间情况,随时了解区域农田基本信息,以及指定的农产品种植生长情况,育种、田间管理、收获等全程都由专业人士提供种植技术支持,“种收储运”全链条品质保证。

  正如村民们所关切的,北极村现在正忙着核对确认家家户户的信息,“要为后续北极村整体规划升级提供最准确的基础数据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刘存生信心十足地说,“全村上下都铆足了干劲,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!”

  全国人大代表陈雨佳: 去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的漠河市北极村等地考察,强调要扬长补短,把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、科研优势、产业优势、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、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、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、北方生态安全屏障、向北开放新高地。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,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。作为新农人,我个人的逐梦路与乡村振兴路完美重合,立志在我热爱的黑土地上深耕梦想。

  枝头梅花绽放,草间新绿渐成。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“大包干”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热火朝天动了起来:小岗“外环”等几条道路加快建设、研学基地开始采购设备、小岗健康食品研究院对接合作项目、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平整土地、小岗村宿完善配套建设……

  近年来,小岗村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,以小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,抢抓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(小岗)大会契机,发挥小岗品牌优势,招商引资、园区建设齐头并进,盼盼食品、安徽蒸谷米、凯盛农业等陆续落地投产,小岗大米、葡萄、甲鱼、草莓、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大江南北,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初现雏形。

  2023年,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20万元,同比增长9.2%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900元,同比增长5.8%。

  “从2017年度的350元,到2023年度股民每人分红700元,7年实现分红翻一番,这是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,小岗村产业越来越旺,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,咱们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、日子越过越红火!”今年2月1日,小岗村举行2023年度分红大会,领到分红,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严金昌喜滋滋地对记者说。如今,81岁的严金昌儿孙满堂,有的在村里开办餐馆、超市,有的在小岗的公司上班,有的在外地上大学。而严金昌本人,还经常给游客讲小岗的故事、大包干精神。

  “改革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我们将继续弘扬小岗精神,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小岗样板。”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对记者说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刘茜:农业要发展、乡村要振兴,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带领。因此,对一些愿意在农村发展的能人、土专家,需要在项目扶持、资金支持、教育培训、福利待遇、精神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,让“新农人”愿意回、干得好、留得下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
  星星闪烁,600条彩鱼灯空中“接力”,化成百米“巨龙”,吸引不少城里的游客慕名前来;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石碑前热闹依旧,游客一拨接一拨拍照留念……每一次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,总能感受到这里超高的人气。

  “20多年前,村里炸山开矿,粉尘漫天,造成‘山是秃头光、水成酱油汤’。”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,2003年起,随着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的持续实施,村里关停矿山、水泥厂,恢复生态,并发展休闲经济。作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诞生地,多年来余村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走出了一条以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“高价值”、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的发展道路。2023年,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247万元,其中经营性收入1011万元。

  在深入推进“千万工程”过程中,余村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,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。2022年7月,余村推出“余村全球合伙人”计划,围绕研学教育、乡村旅游、文化创意、农林产业、数字经济、绿色金融、零碳科技、健康医疗等8个类型,向全球发出一份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“英雄帖”。

  85后陈喆是“余村全球合伙人”之一,他在由水泥厂改造而成的乡村图书馆里,开起国漫主题文创店,不仅卖咖啡,还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IP引入余村;擅长视频创作的阿鲍团队在余村后巷改造了一幢工作室,用镜头记录乡村和青年的故事;村里来了机器人科教融汇实践基地,把研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;稻田边“长”出了村里第一家骑行俱乐部……一年多来,“余村全球合伙人”计划已落地50余个,大批年轻人纷纷往村里“跑”,在乡村找到更多的可能性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:新时代乡村发展道路上,需要年轻人回乡村,参与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创新,才能让乡村越来越有活力。要坚持以创新思维去推动乡村振兴,思考让“新赛道”吸引“新村民”、“新村民”催生“新业态”、“新业态”锻造“新经济”。

  陈尚福家住陕西省平利县蒋家坪村。这里地处秦巴山区,村子便藏在这延绵的大山之中,村民们历来有种茶的传统。

  陈尚福过去一家四口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。“我们这家家户户都爱种点茶,一方面是人们爱喝,一方面是为了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。不过,谁也没能因为茶叶致富。”他说。

  2020年初春,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村里的凤凰茶山,作出了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重要论述。

  因茶兴业——蒋家坪村把零散的茶园整合起来,撂荒的或流转,或承包,或让大户能人进行管理。很快,村里的新型经营主体就达到了7家,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个,不到14平方公里的蒋家坪村茶园面积达到2750亩。

  因茶致富——“党支部+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。学技术、学管理、学经营,村民们有样学样,基地成了新单位,茶园成了致富园,村民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。

  从2020年到2023年,蒋家坪村拓宽了景区公路,村委会前修起了宽阔的停车场,农家小院干净整洁,文艺演出、民俗活动精彩纷呈……茶旅融合的路子也越走越宽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郭淑琴: 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;以生态宜居为目标,改善生态居住环境;以乡风文明为主题,狠抓精神文明建设;以治理有效为保障,推进农村综合治理;以生活富裕为根本,激活乡村发展活力,以精准施策、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提升农民就业质量,促进农民持续增收。

  春意暖暖,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持续火热。游客们漫步其中,欣赏苗鼓表演、学习苗绣技艺、品尝苗家酸菜鱼……欢声笑语不断。

  2013年1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深切牵挂,风尘仆仆地到十八洞村考察。

  交通闭塞,人均耕地少,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。当时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68元,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,全村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。

 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十八洞村扛牢“首倡地”政治责任,全力投入到“脱贫攻坚”大考——建立规范化机制,精准识别扶贫对象;开设道德讲坛,制定村规民约,激发内生动力;修路通网改厨改厕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……2016年,十八洞村在全省率先脱贫出列。

  从深度贫困村变为红色样板村,新的难题随之而来——4个寨子发展不均衡,游客一度只往梨子寨跑。围绕加快延展以红色资源、苗族文化为依托的文旅产业链条,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、统筹布局、科学规划。

  竹子寨推出蜡染制作、农耕体验,当戎寨打造集培训、住宿、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飞虫寨修建文化广场、日间照料中心,多元业态将4个寨子串联,引导游客分流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全村协同发展、共同富裕。

  2023年,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25456元,村集体经济507万元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,带动周边3万余人就业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石佳:想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、增收致富,仅凭单一产业远远不够。十八洞村逐渐形成了涵盖乡村游、猕猴桃、苗绣、山泉水等在内的“旅游+”产业体系,农家乐业主、农民讲解员、网络主播等新职业相继涌现,让更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

(责任编辑:)

关键词:

随机推荐

联系我们 -